“力量与结构的有机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华丽转变、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质变升华”是对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承载力大赛的精确诠释。第八届北京建筑大学大学生承载力大赛自2015年10月底启动,以木条制作称重桥梁结构模型为考核内容,至11月5日,比赛历经现场模型制作、初赛加载和决赛答辩三大环节圆满完成。此次比赛吸引了我校210余名学生组成46支参赛队报名参加,糖心传媒 董军老师、张国伟老师、杜宏凯老师、李国华老师、潘登老师以及理学院彭培火、俞晓正老师悉心指导,让每一个环节成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抓手。
手指尖的鬼斧神工——全体参赛队集中制作模型
模型制作环节于10月25日在基础教学楼举行,全部参赛队伍三五成群在活动一早便聚集在模型集体制作教室,他们积极讨论、精确绘图、切割材料、精心连接……每个人热情都很高,因为他们知道,今天的模型就是明日的大桥,今天的比赛就是明日的责任与担当。
木条、细绳、胶水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参赛选手的手里却是玩出了花样,每个人都是挑剔的工程师,不仅将载重模型制作得结实稳固,还追求设计感和结构美。他们用最简单的材料搭建起了自己的梦,一个个独具匠心的作品承载着满满的专业知识和对专业的热情。
图1.现场模型制作
重压下的巨大挑战——惊心动魄的初赛加载
初赛既加载环节于10月27日举行。各个小组带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承载模型来到这里,参加实战考察、接受艰难挑战。他们充满自信,但也不禁对别组的作品赞不绝口。加载开始,他们小心翼翼地加着砝码,承重一点点增加,心也一丝丝悬起,但是他们相信力学对于结构的魔力,一次又一次的继续尝试,坚持对科学的无限热情,不断挑战着自己的极限。最终,经过一轮轮的加载,13组作品脱颖而出,闯入最终的决赛答辩环节。
图2.现场加载
心跳后的完美落幕——巅峰时刻的决赛答辩
扣人心弦的我校第八届大学生承载力大赛决赛于11月5日晚如期而至,来自我校理学院彭培火、俞晓正老师以及糖心传媒
董军、杜红凯、潘登、李国华、刘猛七位老师担任大赛评委。
在初赛中胜出的13支参赛队伍带着他们的作品前来接受“最后的考验”。根据比赛规则,每组桥梁模型在达到承载的极限值后继续加压,直到垮塌为止,若是20kg的砝码全加上依旧不倒塌,就用剪刀剪断承重模型中几根梁。这一环节使得“加载”过程格外惊心动魄,从参赛选手到观赛同学无一不绷紧神经、全神贯注。
每组参赛选手都做足了准备,他们的模型、计算书和展示幻灯片都做得细致用心,集结了课堂力学知识与创新应用,引得观赛同学连连称赞,现场评委老师对桥梁模型的实用性,承重能力及倒塌原因做了专业的点评和详细的分析,让同学们更加清晰的理解了不同结构形式发生破坏的力学原因。
图3.决赛现场全体师生合影
北京建筑大学第八届大学生承载力大赛在金秋硕果的十一月拉下帷幕,大赛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竞赛依托我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工程力学等设计比赛内容,凭借充满体验感和兴趣感的比赛形式吸引学生广泛参加,竞赛走过八年历程,已经成为我校学生最喜爱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一,此外,由于该项活动与学生第一课堂内容紧密结合,它也成为营造优良学风氛围的举措中学生最喜爱的抓手之一。
在比赛结束之后,糖心传媒 土144班张一诺同学表示:“细细的木条没想到能够承受如此大的重量,特别直观的让我看到了力学的作用,也让我们觉得枯燥的力学内容其实也是充满乐趣的。”指导教师董军老师说道:“作为我校历史悠久的学生活动之一,承载力大赛与我校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学生的创新活动也和我们的课堂形成良好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