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至18日,在糖心传媒 专业基础部董军教授的带领下,邀请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桥梁中心高级工程师向学建、王晓雷老师和博士后韩立忠老师联合指导,金鹤俣、王皙等12名本科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秀丽的多彩贵州,进行“调研贵州桥梁、感怀长征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契机,缅怀革命精神,调研贵州革命老区桥梁发展建设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探访贵州大桥,领略土木精神
贵州省大多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区,修建路桥极其不易,而正是因为贵州人对于交通设施建设的强烈渴望,使得一座座大桥拔地而起,横跨于峻岭之间。 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5年,贵州新建成高速公路桥梁6015座,总长1549公里,新建成隧道984座,总长1003公里,建成的桥隧总长度达到2552公里,相当于贵阳至北京的路线长度。另外,贵州桥梁数量达到17000多座,几乎包揽当今世界全部桥型。
本次事件,在董军老师和几位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同学们探访了较有特点的独塔斜拉红枫湖大桥、姬昌桥、花鱼洞大桥、全曲拱桥九龙沟大桥、红水河大桥以及目前国内第一特大型悬索桥坝陵河大桥。它们建于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结构,但它们共同用它们矗立不倒的身躯为我们讲述我国近代山区桥梁的蓬勃发展。
【图1】红枫湖大桥
【图2】实践团师生参观九龙沟大桥
走进红色遵义,感怀长征精神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借此机会实践团来到了遵义会议遗址。1935年的遵义会议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遵义会议陈列馆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红军长征所留下来的历史文物,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筚路蓝缕。之后,我们又来到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在1953年时,遵义市政府在此肃立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纪念着红军烈士们的光辉历史,纪念碑的四周还镶嵌着28颗闪亮的星星,它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抗战28年的艰辛历程,中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用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这是中国永远的历史,中国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图3】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在遵义的参观让实践团师生们回忆起这些天对贵州的了解,大家惊叹于贵州省日新月异的发展,从闭塞贫瘠的革命根据地,到如今山区中高楼林立,道路桥梁四通八达,我们有了如今的改变要得益于革命先烈们为和平做出的勇敢牺牲。参观也让实践团的同学们由衷的发出了“用自己所学为更好地中国奉献力量,像前辈那样兢兢业业,背负责任的行囊,发掘土木行业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并解决,让我们所建设的桥梁、道路、建设能够经过时间的验证,造福更多的国民。”这样的心声。
赏多彩贵州,研海绵城市
随着城市内涝、城市热岛效应的频频发生,海绵城市已经日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词,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在发展城市的同时解决城市病、恢复城市生态。此次实践团最后一站是贵安新区,该区是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这里莅临指导,并提出对海绵城市的殷切期望。
首先大家来到贵州贵仁生态砂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该公司研发了高科技砂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路面材料,构建一套生态砂基透水系统和雨水渗透过滤收集系统。遇到雨天,雨水将被立即吸收并渗透进土壤,补充地下水源。之后师生们又参观了贵安海绵城市的室外展区,行走在展区中,师生们共同探讨了关于海绵城市的一些想法。
【图4】海绵城市模型展示
师生相伴,逐梦前行
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经历离不开一个团队的建设,本次出行师生共17个人,每个人都在团队中发挥着自己的角色,和蔼可亲、海纳百川的董军老师,粗中有细、周到真诚的向学建工程师,严谨认真、谦虚渊博的韩立忠博士后,幽默风趣、亦师亦友的王小雷工程师,还有13个为梦执着同学们,为社会实践的进行增添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次出行贵州感受颇深,同学们总觉得只言片语也写不清我们每一个人的情感,个中滋味纸短情长。实践团结束后,同学们给提供平台的老师、专家、学者、学长发送出了心底的感谢。回来的途中,材141班王皙同学记录到:“或许我们年幼无知、年少轻狂,或许相聚的时光总是不够让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对方,或许因为太多的未知让我们这一次实践总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缺憾,但是未来的路这么长,带着对彼此的怀念和感谢,希望这会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财富记忆,伴随我们越走越远。不忘一起熬过的夜,走过的路,做过的长途车。身为土木人,不辞辛苦,挥洒青春。”
【图5】实践团师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