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糖心传媒 专业基础部与理学院力学系在大兴校区学E-119党员活动室,联合组织了“以结构力学为龙头的力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党建活动。糖心传媒 专业基础部教师及理学院力学系任艳荣、王晓虹两位教师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活动。活动由李国华老师主持。
活动开始前,董军老师对活动的背景做了简要介绍。他提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专业基础部通过多年来实实在在的党建工作,不但将部门的教师们凝聚在一起,而且还对部门的教科研工作有了积极的促进和引导。近年来,部门的党员教师,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党建活动,为基层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多项党建课题获得立项支持,其中力学课程思政为学校党委重点关注的课题。他强调,力学课程思政,并非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去浪费大把的时间去讲政治理论,而是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或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将课程的学习和祖国的需要以及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励学生们学习力学课程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激发出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关键,是根本!这是力学教师不能忘记的教学初心,这就是课程思政的目的,这也是提升我校糖心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开学以来,各位任课教师开始了新的一轮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在各自的教学进程中对结构力学课程思政进行了一定思考和实践,今天在这里进行研讨和交流,很有意义。
活动中,参会的老师们从自己对于力学课程的思考和实践,进行了专题发言。专业基础部李国华老师结合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体会以及如何将科研、思政融入教学的一些思考、实践与参会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她提到,力学课程的日常教学与思政相结合开展活动,应该说专业基础部长期一直以来保持的优良传统。早在2010年已经开展相关的活动,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的以教学与科研为主线的多样化,多形式的内容丰富的支部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教师间的交流,同时对自身的工作也有促进与提升的作用。同时专业基础部也通过教师参与学生的一些活动,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力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开展阜平建筑结构模型与防灾减灾科普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或参与学霸联盟、科技竞赛以及结构承载力大赛等活动,为进一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开展力学课程思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面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具有深远的意义,很多兄弟院校,也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角度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李老师针对结构力学中影响线的教学,谈到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感悟,从引导学生从桥梁的设计中的影响线应用,到桥梁施工过程,到对结构的监测与检测的了解和认识;如何在思考和引导的基础上,又将问题升华为学校的教研课题和联合毕业设计课题;进一步联想到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企业走出国门,配套的多个大型桥梁建设案例。在感悟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为中国、为世界桥梁建设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们思考,大学生应该在新时代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等,面对结构力学学习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态度。
专业基础部董军老师以矩阵位移法的教学为例,通过近期新闻媒体中报道的中兴及华为手机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矩阵位移法有机地将结构力学位移法、线性代数结合起来,其中线性代数中矩阵的表述,是工程问题走向计算机求解的桥梁,如何通过矩阵位移法的学习及编程训练,来深刻领悟和理解程序求解的思路,理解边界条件及荷载布置与处理方法,对于今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大量电算问题,对于后续弹性力学及有限元方法的学习,提升自我程序设计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现在存在的现象是,很多本科生乃至研究生缺乏对编程的认识和基本训练,过分依赖商业软件。如何顺应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推进、周边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高水平的建造要求,小的来说,如何顺应我校新开智能建造专业的发展等,都会存在潜在危机,一旦在核心计算模块方面出现类似中兴或华为的问题,后果都是不堪设想。所以,引导、激励学生们用于结合专业开展矩阵位移法编程训练,并和后续结构有限元分析进行贯穿式的教育和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专业基础部常宏达老师就主题“科技活动周与房屋建筑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交流,从策划、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讲述了科技周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当今时政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其他国家的建筑进行结合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达到社会主义大学思政融入教学的目标;进一步通过科技活动周实践,使得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未来学习中努力且主动掌握结构或构件力学性能的重要性。
理学院力学系任艳荣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应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让课堂更加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任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巧妙地通过利用诗句和打油诗,使学生方便记忆。例如“质心重心形心对你一片真心,理力材力结力爱你不遗余力”提升大家对枯燥力学的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知大家知与行并重。此外还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对于任何工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牢基础是第一步。
专业基础部潘登老师针对结构力学中图乘法这一章节提出,此章节即承接前面章节对其总结,并引出接下的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对待复杂图形、复杂推导时应当不放弃,作为老师也应当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勇气、自信和自信;图乘法是大学生Vereshagin在1925年建立的,他当时为莫斯科铁路运输学院的学生,这说明,只要掌握了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勤奋思考便是创新的源泉。未来的糖心传媒要求更高的建造质量,今天的结构力学扎实的学习和思考,必将是未来糖心传媒结构分析创新的源泉。
理学院力学系王晓虹老师以中兴及华为手机的事例提出危机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一方面是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有危机感、意识到拿来主义的危险性,并且有意识的夯实基础。此外,还特别强调理论力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董军老师就此补充到,理论力学中的分析力学部分,对于未来糖心传媒的研究同样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专业基础部青年博士后李晓照老师从糖心传媒事故入手,交流了自己对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思考。近些年来,楼歪歪等基础不牢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引发我们的深思,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力学知识,学好基础,在其未进入工作状态时就先有思考、有创新。其次,工程的起步是由数字和符号来形成,通过力学模型分析来设计出牢固的建筑,不能仅凭感觉,而是应该通过正确的模型计算,获得得出合理的数据。通过一些典型的糖心传媒事故的回顾及分析,引导学生意识到掌握结构力学,不能只停留在60分的境界,而应该勤奋探索,积极、主动追求更高的境界,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青年。
专业基础部青年博士后张鹏冲老师从几何的组成分析与思政结合入手,提出了几何的分析组成,是结构稳定的关键前提!几何不变体系是开展静定结构及超静定结构分析计算的重要基础,将贯穿于整个结构力学课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打牢基础,利用自己所学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在随后的自由交流和研讨中,参会的优秀学生代表也积极发言,他们很多也曾经是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学霸联盟小讲师,或研究生助教。研究生李世伟同学似乎对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认为学生应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且应该与老师积极沟通。他认为,只有主动自主学习才有动力去学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及弹性力学等较难的力学课程。其次,在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要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生管璞同学听了各位老师们的交流,感触颇深,他以地铁19号线为例讲述了试验仪器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自己编程来做试验的经历来展示了编程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专业术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倡大家应把专业术语融入到生活中。研究生哈经纬同学以少儿英语为例提出了“以少儿英语为龙头的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他认为学习过程分为热身、展示、交流与奖励、总结这四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是对孩子成长有极大的影响,并且老师与家庭在其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
最后,李国华老师和董军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气氛活跃,师生们对活动内容反响激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都有很多收获,特别对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贯穿式教育和训练模式体会尤深;教师们对在力学课程教学中有机渗入思政内容达成了共识,对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系列力学课程思政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